时间:2019-06-12 点击: 次 发布者:佚名 - 小 + 大
与一朋友聊天,谈起了他的孩子。 “孩子多大了?” “20” “哦,该上大学了。” “是呀,读大二了。” “在哪所大学读书呀?” “没什么名气的大学。” “别谦虚了,哪所学校? “……一所……民办学校。严格地说,算不上大学。这孩子读书一点都不用功,也只好这样了……”朋友回答得有些艰难。 我想安慰朋友“民办没有什么不好”,却没有说出口。气氛顿时显得有点尴尬。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民办学校,曾经有过几年的风光,但公立普通高等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发展新校区之后,民办大学的日子就越过越艰难。虽然在数量上民办学校已与公立学校相当,但在质量上,却与公立学校相距甚远。本科类民办大学,按照以前的说法,大部分都是“2本B线”的大学,就是很多家长和考生都“望学费而却步”的大学。 2018年大学录取率已经超过80% 在公立大学招生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大量的学生被拒于大学门外,于是由民间人士投资创办的民办学校也就有了发展的空间,但与此同时也被一些人视为“落榜生大学”,这成为民办大学的“先天不足”。如果说这种先天不足在扩招之前还不明显的话,那么等到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民办大学的名声地位便开始加速坠落,立时贬值为“落榜生大学”。很多考生没有考上本科公立大学,但是又不想复读和上大专,于是就选择了民办本科大学。 我认为公立高等学校的扩招的确制约了民办学校的发展。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一方面 ,公立学校扩招,是因为它们本身还存在一定的扩招空间,不过这一空间已被这几年的大扩招挤压殆尽;另一方面,公立学校这几年把精力都放在了扩招上,很多问题被掩盖了起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把精力放在扩招之后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效益上。如果再让公立普通高校来承担持续扩大招生的任务,将会进一步制约民间、社会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也会增加国家的财力负担,更深地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再来看看家长和考生普遍关心的高校收费标准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其实是“高质低价”的收费政策。私立专科学校高于公立本科学校,普通大学高于重点大学,重点大学高于名牌大学的现象并不鲜见。像北大、清华等学校,其本科收费在全国高校中是比较低的。相反,处于发展初期的民办高等学校办学质量较低,可收费却比公立学校高得多,比如公立学校一般每学年收 5000到8000元学费,而民办高等学校每学年的学费要达到1万元,甚至2万元。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了本身质量就不怎么样的民办学校处于竞争的劣势中,在高等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时这样的收费还不会太多影响受教育者的需求。 |